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安排 有些恢復期或慢性遷延期的病人可在門診治療。如何合理安排這類病人的日常生活,對于促進精神病的康復及預防復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病人家屬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家屬應了解精神科的一般知識,以便分清病人的哪些言行是屬于病態的,哪些言行是正常的,這樣才能根據病情特點,合理安排病人生活。在急性發病階段或剛開始治療時,制劑劑量較大,病人尚未適應,也有某些制劑副作用較大,所以家屬應注意觀察病人治療后的反應,要讓病人保證 充足的睡眠,同時要督促他們搞好個人衛生,每天應進行一些體力活動,如散步、做操及一些家務勞動等,也可以適當讓他們參加一些聽音樂、唱歌、看電影電視等文娛活動,以 利于精神病人康復。
(2)對于維持治療階段的病人,應有計劃地安排好每天的活動,最好能為他們制訂一個作息時間表,督促病人自覺遵照執行,病人應參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或適當的體育鍛煉,如讀書、看報、下棋、看電視、打球、跑步等,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也不宜觀看驚險恐怖、兇殺格斗或過于悲傷的電影、電視。另外,對于正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應暫時休學一段時間,待病情充分穩定,對外界環境比較適應后,才考慮繼續學業。關于病人的飲食方面要注意飲食規律,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盡量避免酗酒、少吸煙或不吸煙,戒除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
(3)要關心病人的思想和性格鍛煉,有些家屬認為精神病患者的一切精神活動都是不正常的,或者認為精神病就是因為生活中有不順心的事情,才導致發病,所以對病人百依百順,惟恐"刺激"了病人,這些看法是不正確的。我們既要看到病人有不正常的一面,又要注意病人也有正常的精神活動的一面,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對病人的合理要求應予滿足,對不合理的要求決不能遷就,對病人的不良習慣和行為,也不能聽之任之,應向他們講清道理,進行耐心、細致的開導和解釋,以提高病人對生活與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否則,可能病情恢復以后,性格、思想卻變得脆弱,經不起任何打擊與外界刺激。此外,家屬在關心病人日常生活的時候,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病情,隨時與醫生保持聯系,以調整治療。制劑一定要由家屬妥善保管,尤其是有自殺念頭的病人,以免發生意外。
總之,精神病的預防、治療與康復,一方面要靠醫生的正確診斷與治療;另一方面還要靠家屬的密切配合,這樣才能有效地降低發病率,提高治愈率。
精神病患者的康復護理
恢復期是精神分裂癥治療的關鍵期,因此,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注意什么也就成為患者及家屬常見的問題之一。有些家屬片面地認為精神病病人回到家庭或重新工作就意味著已經康復,其實不然,當病人回到家庭,重新工作,開始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時,家庭的康復護理更需加強,幫助病人度過各種難關,成為完全健康的人。具體方法是:
第一步是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給予健康的心理支持。精神病人經過治療,病情緩解出院,此時期病人的心理變化和心理負擔是多樣而復雜的。首先,由于較長時間的住院,病人已產生依賴醫院、依賴醫務人員的心理和習慣行為,出院后一時無法適應院外生活;其次由于社會上某些人的偏見,認為精神病不光彩,病人會感到難以見人;或因病重時異常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和后果,覺得無法彌補等。從而產生一系列難以解脫的不良情緒,憂心忡忡,有的甚至以采取自殺行為來逃避現實。因此,病人出院后的康復護理必須引起家人的充分重視,以支持病人面對現實,應付現實,走向健康。
第二步開發病人對生活的興趣。精神病人在空閑無聊時往往容易陷入沉思、幻想或悲觀絕望;或精力過剩,亂管閑事;或疏懶少動,退縮孤獨。家人一定要積極引導,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動或輕便的家務勞動,以開發其對生活的興趣。
第三步進行技能訓練,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應鼓勵督促病人進行自我照顧,自我管理,如按時起床,搞好個人衛生,保持床鋪整潔,吃飯時行為適宜,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己安排時間等,改變疏懶少動和過分依賴家人的傾向。參加家務勞動和走上工作崗位,原則上應逐步過渡、循序漸進和量力而行,先從較簡單的、安全的事情做起,逐步增加難度和數量。
除了自我照顧和勞動技能的訓練外,還有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社會技能訓練(也稱為人際關系或相互交往技能)。它包括言語和非言語要素在內的復雜行為,這是與他人進行有效交往必不可少的。如交談時,語言條理要清楚、注視談話的對方和適宜的反應(如姿勢、表情、語調和適當的
|